304am永利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

跟随诗词,探秘泉城

2022-02-17 19:11:00 浏览量:48 责任编辑:王广福

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

山、泉、湖、河、城

是济南的独特风貌

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

作为史前文化——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

这座城市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

让我们跟随诗词,探秘泉城

陪李北海宴历下亭

唐·杜甫
东藩驻皂盖,北渚凌清河。
海右此亭古,济南名士多。
云山已发兴,玉佩仍当歌。
修竹不受暑,交流空涌波。
蕴真惬所欲,落日将如何?
贵贱俱物役,从公难重过!

历下亭历史悠久,历经沧桑,位置也几经变迁。北魏至唐代历下亭在五龙潭处,郦道元《水经注》称“客亭”,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,唐初始称“历下亭”。

唐天宝四年(745年),这一年夏天杜甫正巧去临邑(今山东临邑县)看望任临邑主簿的弟弟杜颖,在路过济南时恰逢济南郡(时称临淄郡)太守李之芳建造的新亭竣工。杜甫的好友,李之芳的从祖、时任北海(治所在今山东青州)太守的李邕恰好也在济南。故友久别重逢,相见甚欢,李邕、杜甫、李之芳、蹇处士等人在历下亭宴集,名士相聚,觥筹交错。此时自然不能无诗,于是杜甫即席写下了《陪李北海宴历下亭》五律诗一首。“海右此亭古,济南名士多”让济南历下亭此后名播四方。

1693年,山东盐运使李光祖和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在大明湖中岛上重建历下亭。八柱矗立,红柱青瓦,斗拱承托,八角重檐,檐角飞翘,攒尖宝顶,亭脊饰有吻兽,蔚为大观。亭身空透,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,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,以供游人休憩,二层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所书匾额“历下亭”红底金字。

趵突泉

宋·曾巩

一派遥从玉水分,暗来都洒历山尘。

滋荣冬茹湿常早,涧泽春茶味更真。

已觉路傍行似鉴,最怜少际涌如轮。

曾成齐鲁封疆会,况托娥英诧世人。

趵突泉又名槛泉,为泺水之源。趵突泉三窟并发,声如隐雷,“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”。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℃左右。严冬,水面上水气袅袅,像一层薄薄的烟雾,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;一边是楼阁彩绘,雕梁画栋,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。与济南千佛山、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。

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,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,所以历史上经常以“泺”代指趵突泉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写道:“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,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。”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、女英的娥英庙,也俗称为娥英水。

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,为趵突泉取名“槛泉”。“槛”,假借为滥,泛滥之意。“槛泉”典出自《诗经》,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中写道:“觱沸槛泉,维其深矣。”但济南百姓却因“槛泉”之称太雅,直接弃之不用。对于此事,金代元好问在《济南行记》中记载道:“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,又立槛泉坊,取诗义而言。然土人呼爆流如故。”济南百姓仍叫它“爆流泉”。“爆流”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,“趵突”就是其中一种。

曾巩在《齐州二堂记》中记载:“自(渴马)崖以北,至历城之西,盖五十里,而有泉涌出,高或至数尺,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”。 所谓“趵突”,即跳跃奔突之意。

五龙潭七十三泉

清·郝植恭

潭西精舍听泉声,七十三泉新得名。

润物始知流泽远,出门无失在山青。

济南以泉水著称,自古就有“七十二名泉”之说。早在金代,就有人根据民间的说法立了一座“名泉碑”,列举了济南境内的七十二泉。其实,济南的泉水远不止72处,实际上拥有近千处天然泉水。这其中除了颇具盛名的“七十二名泉”外,有一处泉水也很特别,它拥有一个新奇的名字——七十三泉。

这处泉水位于五龙潭公园,就在五龙潭西侧且与其相通。泉池虽不大,但泉水清幽,内有几条金鱼悠游自在;池壁四周怪石嶙峋,正上方完全被紫藤萝和葡萄藤架遮盖,夏日站在泉池旁十分清凉。

它的创造者就是清代的著名学者桂馥。乾隆五十六年,桂馥与朋友集资,在五龙潭西侧修建了一所“潭西精舍”,作为聚会交流的场所。在施工中,无意间挖出一个泉眼,顿时泉水喷涌,状若玉湖,这令桂馥等人喜出望外。

意外获泉,桂馥赶紧召集朋友,给新泉取一个得体的名字。但是他们讨论了半天,起了无数个名字,但都不能令人满意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,桂馥灵机一动,干脆叫“七十三泉”吧。为此他还赋诗一首:

名泉七十二,不数五龙潭。

为劳算博士,筹添七十三。

十月六日游千佛山寺

明·边贡

亭午登山寺,淹留夕未归。

凉风起高树,落叶满僧衣。

城郭寒烟聚,楼台暮景微。

京华十年客,愁绝赏心违。

千佛山古称历山;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,曾躬耕于历山之下,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。据史载:隋朝年间,山东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

沿盘道西路登山,途中有一唐槐亭,亭旁古槐一株,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。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,即"齐烟九点"坊。

登上一览亭,凭栏北望,近处大明湖如镜,远处黄河如带,泉城景色一览无遗。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。山上峰峦起伏,林木森森,远望犹如济南的一重锦屏,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,山中人文昌盛,古迹众多,是一个融山林、名胜古迹为一体的大型游览胜地。

灵岩寺

宋·苏辙

青山何重重,行尽土囊底。

岩高日气薄,秀色如新洗。

灵岩寺,始建于东晋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,该寺历史悠久,佛教底蕴丰厚,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、南京栖霞寺、湖北玉泉寺并称“海内四大名刹”,并名列其首。灵岩寺,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

这里群山环抱、岩幽壁峭;柏檀叠秀、泉甘茶香;古迹荟萃、佛音袅绕。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,传说奇特的铁袈裟;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,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;更有“镜池春晓”、“方山积翠”、“明孔晴雪”等自然奇观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“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,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”之说。

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,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,饱览灵岩风光。现存殿阁、佛塔、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。坐北面南,依山而建,沿山门内中轴线,依次为天王殿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、五花殿、千佛殿、般若殿、御书阁等。

灵岩寺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,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。另有各种碑刻题记,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,内有唐李邕撰书《灵岩寺碑颂并序》及浮雕造像、经文,北宋蔡卞《圆通经》碑及金、元、明、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。

摄影 王琴 李锋 王啸 董承华 封晖 何延海等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