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江山无限景 都聚一亭中”
亭子虽看似结构简单
但在园林意境中
作用却非同小可
不信
来大明湖看一看这里的亭
看它们承载着怎样的风景、历史和文化
历下亭
历下亭位于大明湖景区历下亭岛,为济南名亭之一,1979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因杜甫“海右此亭古,济南名士多”一联而闻名。
历下亭最早被记录在册是北魏年间,郦道元所著的《水经注》中记录有“客亭”一景,这便是历下亭的前身。当时的古亭在五龙潭附近,为古代迎来送往的普通场所,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强烈的文化感。唐天宝元年,济州改为临淄郡,历下亭改称临淄亭。北宋年间曾巩到任济南,重修废弃的历下亭。至清初,山东盐运使李兴祖买下大明湖中心的小岛,建厦修亭,才有了今天历下亭的雏形。
亭身空透,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,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,以供游人休憩。亭上二层檐下,悬有乾隆皇帝书历下亭红底金字匾额。整个岛上绿柳环合,花木扶疏,亭台轩廊错落有致,修竹芳卉点缀其间。春天,修竹婆娑,翠柳笼烟;秋日,湖水荡漾,荷花溢香,凉风徐吹,令人心爽,被称作“历下秋风”,为古时济南八景之一。
环波亭
泛舟于一碧如镜的大明湖上,可见一方形小岛兀立湖中,因之名湖心岛。
岛上有一方亭——环波亭,红柱青瓦,重檐出厦,起脊飞檐,脊饰吻兽。亭高11米,边长10米,建在石砌台阶上,是当时济南市最大的方亭,1990年建成。
九曲亭
翠柳屏、玉带桥以西,有石桥蜿蜒湖中,桥末端有亭翼然,六角攒尖,名九曲亭。
此亭精美,选址亦佳。九曲亭,又名藕亭。六角攒尖,单檐宝顶,位于大明湖景区稼轩祠北湖畔。此亭原名觉沤亭,今稼轩祠原为李(李鸿章)公祠,此亭为其一部分。
得月亭
静花堂南邻,小沧浪亭东邻,矗立着一座红柱重檐八角亭,名“得月亭”,与湖山一览楼同建于1929年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此亭近湖、近池,不唯得月,亦更得花,春天玉兰、海棠花开时节,景色绚丽。
沧浪亭
大明湖沧浪亭位于济南大明湖北岸,以修铁公祠之余料所建。依山傍水,绕以长廊,借大明湖水景入园。小沧浪亭踞园中临湖处,三面荷池,境界清幽。登亭四眺,全湖一览尽书。晴明之日,可见十里外的千佛山倒影。
月下亭
月下亭,在大明湖北岸,北极阁西侧。亭子立在水池中央,建于1937年,形为六角尖顶,白柱青瓦,饰以彩绘,小巧玲珑,典雅别致。池中蓄锦鱼,植王莲,池周自然石驳岸,顽石卧波。东侧紧靠北极阁处为假山,巨石陡立峭拔,嶙峋峥嵘。近植翠竹,飒飒有韵。
月下亭南北,各有白石小桥,南通湖岸,北通大厅。大厅与月下亭同时建成,面阔三间,处于数级台阶之上,坐北朝南,有白色楹柱贯顶,南面出厦,东西各有耳房一间,厅下有地下室。堂周幽篁,郁森蔽日,整个建筑显得清幽。大厅东侧有一小院,院中有二层小楼,楼上南侧设有阳台,可于上观览明湖景色。大厅西侧,建有花室花圃,围竹篱,植松柏,自成体系。室内四季有春,即使隆冬季节,依然万紫千红,百花争艳。
明昌钟亭
在大明湖南丰祠晏公台上有一钟亭,亭内悬一古钟。该钟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(公元1190-1196年),高2.3米,口径1.7米,厚0.13米,重8000公斤,悬挂于6米高台之上。
每当夜幕降临或晨曦时分,圆润雄浑的钟声响彻云霄,经曲岸水面回荡互激,与周围苍烟暮霭、水树应和而构成一种意境。由近及远,绕耳不息,使人听后心明意净,恍入梦境。与金钟鸣响相对应的是蛙声寂静。大明湖有“蛇不见,蛙不鸣”的传说,这是一大生态之谜。每逢盛夏,护城河及北园一带蛙声聒噪,响成一片,而大明湖内却无一声蛙鸣。这一鸣一静形成鲜明对比,乃大明湖一大特色。
水香亭
曾堤中段以西,北池桥以东,有一亭三面临水,是水香亭。宋代大明湖畔就有以此命名的亭子,现亭建于2009年。匾额“水香亭”有两块,分挂南北,南边是米芾字体,北边是翁方纲手迹(“香”字下边的偏旁故意写成“甘”,表示水不仅清香而且甘甜)。
亭南楹联“边柳涉新绿,田园散微和(轻微的暖气)”(任晓麓篆书),亭北楹联“开池纳天影,种竹引秋声”(清代书法家陈鸿寿撰书),一写春光一写秋景,相映成趣。
一竿亭
沿鹊华路南行过北渚桥十几米,西侧有一片竹林,名为“竹港清风”。竹林南端水边建一亭,取名“一竿亭”。
这一带历史上曾是明代户部尚书赵世卿的私家园林,赵世卿于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辞官回老家济南,在大明湖畔筑别墅,广植竹子,很像古代卫国以产竹闻名的园林淇园(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北),因此称为“小淇园”,为当时济南名园。清朝初年废弃,湮灭无闻。大明湖景区扩建时,恢复这一景观而更名为竹港清风,并建一亭。亭全部采用竹制或仿竹制,所以命名为一竿亭。
大明湖的亭远不止这些
要想赏尽明湖亭之美
还要大家亲自来大明湖畔打卡
摄影 王琴 王啸 李锋 陈彦 等